诚信教育,始于家庭
发布时间:2019/3/11 15:29:40 作者:丁士敏 浏览量:1579次
诚信教育,始于家庭
转摘自: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前段时间,4名河南高考考生的实际考试分数与预估分相差近300分,疑似遭到调包,随后4名考生与家长联合上诉。不久,官方否定了“掉包”之说,在还河南考试院清白的同时,官方也证明,上诉的4个孩子与家长说了谎。但遗憾的是,说谎者,无论是4个考生还是家长,却毫无歉意,更没有担责。
暑假接近尾声,不少学生开始担心未完成的作业,“作业代写”的生意也顺势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据悉,这类“代写”生意的服务对象以课业较多的初、高中生为主,负责“代写”的“写手”几乎都是大学生。
学业重要,还是诚信重要?如何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本期特别关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诚实守信看做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诚信一直被视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记事起,《商鞅立木》《尾生抱柱》《季札赠剑》等就是父母最爱讲给孩子的睡前故事。而寓言故事《狼来了》中,那个因为自己的谎言,最终葬身狼腹的放羊娃也成了幼年记忆里最具震慑力的反面形象;后初识字,《千字文》《弟子规》等成了孩子的家庭蒙学教材,“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等句子,至今记忆犹新;再渐成长,“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儿歌,又成了孩子游戏过程中随口可出的经典;终至成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生神”(《荀子》),“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第四十二),“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等,这些关于诚信的传统美德铸成了我们坚实的道德之基。
而我,真正理解“诚信”二字,则始于家人的言传与身教。
我是家族同一辈分里唯一的女孩儿,相较于那些“臭小子”,身为教师的爷爷对我倍加宠爱。因为总是喜欢在爷爷认真备课时腻在他身边,所以早早就对爷爷那根可以写出一个个漂亮方块字的钢笔心生向往。于是便央求爷爷答应我,在生日的时候送我一支钢笔作为礼物。生日当天,我焦急地守在门口,望着屋外的鹅毛大雪直发愁。这么大的雪,爷爷还能从十几里外的学校赶回来给我过生日了吗?正等得心烦,却看到雪人一般的爷爷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了院子,进屋后连身上的雪都没扫,就用冻僵的手从怀里宝贝似地掏出那支带有体温的新钢笔。我接过后兴高采烈地在一旁和妈妈说个不停,却听奶奶责备道,“这一支钢笔能买多少大米呢,一家老小都靠着你这点工资呢,她一个小孩子家过个生日,给她买什么钢笔!”爷爷只是嘿嘿一笑道,“我这虽不是曾子杀猪,但也要说到做到嘛!”
初中时,被工厂买断工龄的妈妈为了贴补家用,靠着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一只宽口的大跨筐和一杆崭新的砣称开始做起了卖水果的小生意。每日天不亮,妈妈就要空着肚子赶去和其他的同行们“抢货”,在摞满各式水果箱的大挂车上,妈妈在多为大汉的同行里显得那样的弱小,可是为了能够拿到最新鲜的水果出去卖,妈妈从未有过抱怨。那时,我放学后常去妈妈卖水果的胡同陪她,渐渐在看懂了周围同行赚钱的“诀窍”后,便开始替本分老实的妈妈抱不平。“妈,人家都是在秤上做手脚,你没看出来吗?同样价格的水果,谁买你的都跟捡了便宜似的!谁像您这样卖水果啊,不仅够称,还保证秤杆子高高的!这你能赚得过他们才怪呢!”听我噼里啪啦地说完,妈妈只平心静气地说了一句话,“我不想赚得过谁,我就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这样,妈妈在我家最拮据的那几年,风雪中来,雨泥里去,每日为自己用晒黑的皮肤和粗糙的双手换来的二三十元而感到踏实与满足。
时至今日,亦成为妈妈的我,也在继续以言行教育着我的孩子,“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无数的事实证明,家庭是孩子品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优良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石。为此,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作为家长,我们要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孩子学习、效仿的对象,对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现如今对孩子的诚信教育,依然应始于家庭,让家长成为孩子诚信教育的引路人,让诚信继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与传承,使其最终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道德之基。